森宇控股集團董事局主席俞巧仙傾個人心力,結集而成的《秉燭夜行》,不只是代表著個人或是企業某個階段的所思所行以及所念,更提供給更多的人一種生活的智慧。這份智慧不是雞湯式的說教,而是出自于尋常生活,喜怒哀樂俱在。如同塵埃里開出來的一朵花,也因此具有著因為真實而帶來的動人力量。
自今日起,將會連載《秉燭夜行》,以饗讀者。
▲森宇控股集團董事局主席 俞巧仙
做最好的自己
作為一位從業、創業30多年的女人,很多次被問及“如何面對家庭與事業的矛盾”這一難題。這個問題放在20年前,我會不知道如何回答?;蛘哒f,不知道如何真實又不失體面地回答。因為那時候的我,正煎熬于這個矛盾之間,忙碌焦灼,顧此失彼。無論在外還是在里,我都是個“風一樣的女人”。
那時,正值我的事業初創期。起步的艱難、未知的焦慮與對成功的期待,讓我恨不得分出三頭六臂,把24小時全都用來工作。投入在家庭方面的精力,根本少之又少。
我承認自己非常享受工作帶來的快感。同樣也承認因為對家庭的疏于關照所帶給我的失落。
那時候,面對“女強人”這個稱謂,真是讓我心酸又無奈。
在2017年的4月份,我去新光集團參加由楊瀾主持的“她力量 創新時代的女性領導力”為主題的分享會。在會議開始之前,我抱著可愛的小外孫與女兒在一旁聊天,說到高興處,倆人不禁開懷大笑起來。恰好,楊瀾看到了這一幕。于是,會議開始的時候,她對我說:“剛才看到您那樣慈愛、溫和地面對著自己的女兒與外孫,那個場面如此溫馨。那一刻的您,真的很難讓人和那個在商海中叱咤風云并力挽狂瀾的女企業家聯系在一起。面對家庭與事業,您是如何做到平衡的呢?”
我笑笑,說:“家庭與事業之間,永遠會存在著矛盾。但正是因為這份矛盾,我們才能夠得以磨煉并成長起來。所以,與其費盡心思去想著如何消除這份矛盾,不妨迂回一下,找到二者之間的平衡點,讓它們和諧共處。”
楊瀾問:“您找到了嗎?”
我說:“做最好的自己。”
是的,做最好的自己。只有這樣,你才能懂得如何驅動它們,而不是被它們所駕馭。我用了將近十年的時間,付出了巨大甚至慘痛的代價,才收獲了這份感悟。
2006年,適逢公司面臨重大轉型期,天天忙得心力交瘁。盡管距離父母家不過十幾分鐘的車程,我竟然連著數月都沒有回去看望他們。只是偶爾抽空打個電話,得知的從來都是:我們一切都好,你安心做事。我也一直在自我安慰:父母親是不會有什么事的,他們一直都是我的天,是這個家的天。地久天長地老天荒,天,又怎么能出事呢?
直到那年春節,我趕在吃團圓飯之前回到家。一到家,就看到父親躺在床上,不停地咳嗽著。那一刻,我的頭腦中倏忽閃過一道意識:我的天就要塌了。
趕到醫院,幾乎做完了所有能做的檢查,卻仍然查不出明確的病灶。父親的情況時好時壞,半年后,父親永遠地離開了我們。
在這之前,父親已經持續性低燒了半年。
而這半年來,我都一直在工作,夜以繼日般為著自以為是的這一份事業,而置父親的病痛于不顧。如果我能夠多回去看看,能夠及早發現、及早治療,那么父親,很有繼續活下去的可能,哪怕這個希望很微渺……但,起碼能夠留給我一份安慰。
喬布斯說:“沒有人可以未卜先知,事事間的‘因’和‘果’往往只有在回首時才能呈現。”父親的離去帶給我的打擊幾近致命。子欲養而親不在,這世間最為悲痛之事竟臨在了我的頭上。之后幾近一年的時間,我都不敢讓自己去想。只有一次又一次從夢中哭醒。
自那之后,我開始認真反思自己對待家庭與事業的態度。哪怕我的企業已經做到很大,能夠承擔社會責任,為更多的人帶去健康和福祉。但,如果連自己最愛的人都照顧不好,那我所做的這一切,又有什么意義呢?
而家庭與事業,其實正是人生的兩大支點,厚此薄彼,人生都會因而失衡。只有尋找到一個合適的力去作用于它們,使彼此之間勢均力敵。如此,才可以相依互生。
這當是需要極大的智慧與定力。
彼時,我知道自己尚不具備那份能力。但我暗暗發誓:我必須要做到。不然今后的遺憾與悲苦還會更多,更大。
也就是從那時起,我注重并加快了自己學習的能力。每個月雷打不動必須要求自己讀完4本新書,無論是歷史、哲學等人文還是企業管理。碰到經典之處,就拿筆抄下來。從一段一段抄,到整本整本抄……
讀萬卷書,還要走萬里路。我為自己留出大量的外出游學時間,去到世界各地,看廣闊天地,與更多優秀的人交流,體驗多元的價值觀,多樣的世界觀,以及多重的人生觀。
我感覺自己就好似一塊干燥的海綿,拼命吸取著每一滴水,以便讓自己變得豐饒。好在自己永遠都保持著一份好奇心,愿意去接納不同領域的差異文化。通過大量的學習,我開始試著歸納自己的思想模式,重構了自己的知識結構,并逐漸開始轉變思維方式。
當在一件事情上,自己成為主動的時候,通常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慢慢地,我發現原來經常性出現的混亂與焦慮漸漸減少,轉而趨向于條理與通透。哪怕事物縱有千頭萬緒,也能較為輕易地分辨出來。
另外一個重要的成就是使我更科學地學會了時間管理。我不再是那個一睜開眼,就一頭扎到工作中,忙到天黑的那個人。工作于我依然很重要,但并非我生活的唯一。在正確把控企業經營戰略方向的前提下,我對公司一些中層干部委以重任,鼓勵他們放手去干,事事無需我親力親為。如此,在不外出的日子,我就有了大量的空閑時間,除了讀書學習,開闊自己的眼界與胸懷之外,更多的時間我去陪家人。比如跟母親聊聊家常,哪怕只是陪著她一起坐坐;算好兒子的作息時間,跟他煲煲電話粥;拉著女兒一起逛逛街,買買衣服;或是叫上三五閨蜜,喝茶品美食,聊聊體己話;又或是晨昏時候,坐在露臺上聞聞花香,發發呆……
如此一段時間之后,我驚覺原來除了工作之外,生活中還有那么多的樂趣!
在某次出差的飛機上,我獨自在看一本書。正是深夜,乘客大多都已入睡。某個間隙,不經意間望向窗外,看到大顆的明亮星辰,如鉆石般閃耀著清冷光芒。在那個瞬間,我突然感覺到自己正置身于一個浩瀚又深邃的空間,那里是無窮又無量的。我幾乎感覺不到自己的存在,但又似乎存在于每一處……那是一個格外玄妙又與眾不同的時刻。
那種感覺令我深深震憾卻難以言說。但毫無疑問的是,這個時刻的我是自由的。我的體內仿若有一股蘇醒的力量。
在我尚沒有察覺到自己變化之前,周圍人倒是先發現了我的改變。多年好伙伴季福仙說:“覺得你跟以前不一樣了,不只是臉上氣色好多了,笑的時候也多了。”;女兒也來拍馬屁:“媽媽,你越來越漂亮了誒。”;公司總結會上,屬下說:“這段時間業績提升很快……”;閨蜜說:“巧仙,每次跟你聊天,感覺都不是同一個人。你就像水一樣,一直在不停地變化著。”……
我倒真是沒有刻意去發現自己的改變。只是覺得心下越來越沉實,縈繞在耳邊的聲音除了“產品”、“品牌”、“利潤”、“戰略”等之外,竟有了風聲雨聲和歡笑聲……也會為了公司重大事件全力以赴,但心中從無憂慮,因為我相信一切問題都必有解決之道。
“做最好的自己”,基礎必須是“做真實的自己”,然后再努力追求于自己而言的“最好”。
不同花爭艷,不同葉爭綠,不同山爭高。真實的自己是個人所生發的一些活生生的情感與想法,不能有壓制或扭曲。意即遵循道家的“無為”之思:一切當須順應自然。但前提是需要不斷地提高自己的全面統籌能力與分辨能力,具備深厚的學識基礎等等。懂得在合適的時間,做合適的事情。不會為未來而焦慮,也不再為逝去而追悔。換句話說,使自己成為一個內心強大的人。
至于“最好”,不過是一個相對的說法。參照的是從前的自己,抑或僅僅只是昨天的自己。我不知道于我而言,算不算做到“最好的自己”,我只是每一天都覺得平和而美好,總有希望在心中。